上周鬧得最大的政治八卦,莫過於所謂“紐蘭粗口事件”了。
  美國助理國務卿維多利亞。紐蘭和美國駐烏克蘭大使傑弗里。派亞特間的對話錄音,日前被上傳youtube社交網。在這兩段對話錄音中,紐蘭對歐盟在烏克蘭政治危機方面的“不作為”十分不滿,抱怨連連,甚至脫口罵出“FUCK THE EU”這樣的粗話。
  在曝光後,美國官方試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透過媒體放風,暗示系“俄羅斯居間搗鬼”。但歐盟並不打算就此息事寧人,德國總理默克爾通過發言人發佈聲明,稱紐蘭的言論“完全令人無法接受”;而2月7日,德國高級外交官赫爾佳。施密德和歐盟駐烏克蘭特使揚。通賓斯基在電話中斥責美國對歐盟烏克蘭政策的批評“不公平”的錄音接踵上傳youtube,更將美歐在烏克蘭問題上的分歧公開化。
  “紐蘭粗口”擴大為美歐口水戰,其背後,是烏克蘭這隻“政治燙山芋”,已經燙了美歐兩家的手。
  去年11月21日,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宣佈,暫停和歐洲簽署《聯繫協定》的準備工作,轉而恢復與俄羅斯的經貿談判,12月17日更和俄羅斯簽署了一系列經濟協定。這意味著被公認親俄的亞努科維奇政府,向著中止和歐元區、歐盟的“一體化”趨勢,轉而重新融入俄羅斯“歐亞聯盟”體系的方向,邁出了決定性一步。此舉令原本就因“向西還是向東”而造成國內政治分裂對立的烏克蘭陷入嚴重的政治危機和曠日持久的街頭暴力,如今首都基輔街頭的暴力活動雖有所剋制,但劍拔弩張的政治對立氣氛和涇渭分明的政治分野格局卻無不表明,“東西選擇”的癥結不除,烏克蘭的政治危機就難有徹底解決之日。
  紐蘭出身外交世家,父親、丈夫都是享有盛名的外交和國際戰略專家,自己更曾擔任過國務院發言人,自然該知道什麼能說,什麼不能說,此次對盟友爆出如此粗口遭“示眾”,無疑很失身份,她本人也好,美國政府、國務院也罷,尷尬是免不了的。
  但粗口的尷尬不過是表象,更尷尬的,是美歐在烏克蘭問題上的分歧,以及面對這隻燙山芋的雙雙無奈。
  希望烏克蘭“向西”,繼續和歐盟的一體化進程,是美歐一致的願望,但出發點卻並不盡相同。
  美國的出發點,是“拆俄羅斯的台”,“向西”的目的是不讓烏克蘭這個東歐舉足輕重的大國“向東”,和同文同種的俄羅斯重新結合為親密伙伴。至於“向西”是否會有副作用,這些副作用會造成怎樣的代價,美國並不在乎,更不打算埋單,當然,它也不在乎此舉是否會引發俄羅斯的反彈。
  而歐盟的出發點,則是“把烏克蘭拉進歐盟體系”,消化這個工農業潛力巨大國家的資源和市場,由於目的是“消化”,他們當然關心“消化”的副作用和代價。也因為此舉的直接目的並非挑戰俄羅斯,事實上歐盟也好,烏克蘭也罷,都對俄天然氣供應有很強依賴性;且“消化”烏克蘭的依托——《東部伙伴關係宣言》簽署於2009年,當年金融危機爆發後,歐盟元氣大傷,自顧不暇,既拿不出烏克蘭經濟發展所急需的大筆資金援助,又無法在市場回報等問題上給予烏克蘭預期的照顧,在拉烏克蘭“向西”這方面,已是有心無力,無復當年躊躇滿志的意氣。儘管歐盟外交事務發言人阿什頓和歐盟駐烏克蘭特使通賓斯基也的確如默克爾等人所言“做了不懈努力”,但大手筆的真金白銀,此刻確實勉為其難。
  很顯然,透過“紐蘭粗口事件”,折射出美歐這對盟友在烏克蘭政治危機問題上的同床異夢:美國所想的是“烏克蘭必須向西,一切代價不計”——但這個“一切代價”自己不出,要歐盟出,歐盟若是不出,那麼由此導致烏克蘭“向東”,就該被爆粗口;歐盟則想的是“烏克蘭應該向西,但我們必須量力而行”,如果有人肯為這件事出錢出力(比如美國),他們當然樂見其成,如果“動嘴皮我來,出血你去”,那就只能免談了。
  (陶短房,旅加學者,海外網專欄作者)
  海外網評論頻道原創,轉載請註明來源海外網(www.haiwainet.cn),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編輯:SN09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r56orqy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